陈云同志严于律己
陈云一生之所以能够做到廉洁从政、勤政为民,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,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“亲民之官,以廉为基。”陈云心中时刻装着人民,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吃饭、穿衣问题。当他在市场上了解到女同志买不到发夹,特意要求冶金部调好钢来生产制作。他曾被称为“不管部长”,也就是说,别人不管的小事,他都要管。在陈云看来,为政清廉与为人民服务是辩证统一的:要想为人民当好“差”,就要在政治上保持廉洁作风;而只有保持廉洁的作风,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。

艰苦奋斗,是陈云廉政观的重要保证
陈云曾指出:每个党员,“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,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”,“我们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”。陈云不仅清醒地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长期性,更是以身作则,身体力行。
1946年,他在临江任辽东军区政委时,冬天天寒地冻,手指僵硬,每晚哈哈手后才能起草电文,每次开会都把军大衣裹了一次又一次。军区参谋长十分心疼政委,特意请人缝制了一件棉坎肩,给政委暖暖身子。这件棉坎肩,陈云穿了38年,上面打了32个补丁。陈云在1952年出访苏联、1954年出访越南前夕,分别做了一套藏青色毛料和一套灰色的中山装。这两套服装,他也只在接见外宾时或参加重要活动时才穿。活动一结束,就赶紧收起来。天长日久,有的部位磨损了,就请夫人于若木缝补。实在补不好了,就送店里织补。这两套服装,陈云穿了30多年。他穿的内衣内裤也都是补了又补。他穿的大衣也是两用的: 春秋是夹大衣,到了冬天,就把厚绒衬里用扣子扣上,成了厚大衣。周恩来总理曾经感慨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:“陈云同志真会过日子,你们应该向他学习。”
遵章守纪,是陈云廉政观的基本途径
任何法律、法规和制度都要落实在行动上。正如陈云所指出:“遵守纪律不是在口头上,而是在实际行动上。口头上说遵守纪律是容易的,困难的是在实际行动上真正遵守纪律。所以党观察党员是否遵守纪律,要看他的行动。”
1995年4月10日,陈云同志交了自己一生中最后一次党费,这张收据也保存在纪念馆;还有他在虹桥迎宾馆休养时,缴纳伙食费的收据等等。这些文物每次展出时,都令观众感到惊叹,人们不敢相信,一位伟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此严格。正如陈云的秘书所说:“首长对自己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。”陈云定下的规定,自己都带头执行。1961年11月上旬,由于受到寒流影响,北京气温陡降。11月10日,周恩来去陈云那里,发现他披着棉被在床上看文件,仍被冻感冒了。周总理于心不忍,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供暖,陈云却坚决说道:“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,我不能破这个例。”言必行,行必果。党员干部只有带头执行规定,把口号落实在行动上,把承诺兑现在服务上,才能调动全党的积极性,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重视教育,是陈云廉政观的必要条件
陈云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,也同样重视对子女和身边人员的教育。陈云指出:“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,在教育好子女的问题上,给全党带好头。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,谋权谋利,成为特殊人物。”
陈云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,要求他们“读好书,做好人”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陈云被下放到江西“蹲点”。由于厨师生病,陈云长女陈伟力临时到江西为他做了10个月的饭。陈云对女儿说:“你在这里10个月,是为了照顾我,没有给国家做事,就不能拿国家的工资,回去后,要把工资退给单位。”后来,单位还给陈伟力开了一张收据,现在这张收据也保存在纪念馆。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,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在郊区教书,知道这一消息时,距离高考不足三个月。年近30的伟华央求父亲为她找个大学老师“辅导一下”,父亲以疑惑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后离去。事后母亲告诉她:你爸说这是“走后门”,要考就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大学门。后来,伟华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北师大。“公生明,廉生威。”无论对待自己的子女,还是对身边工作人员,陈云都能保持公正,不偏私。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永久学习、宣传的。